电话热线:

13648957979
首页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扫一扫关注 联系方式

    13648957979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魂,对藏族人到底有多重要?

    时间:2018-07-17 16:42:12

    藏族有句谚语: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而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的身影。

    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为了藏族同胞们最重要的朋友,也成就了藏区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等基本生活保障。可以说是,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着藏族。

    早在西藏原始宗教——本教中,就有这样的传说:当世界**缕阳光照耀到岗仁波齐时,便有了**头牦牛。

    人们传说岗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这个传说充满了对于早期世界的想象,也充满了人们对牦牛出现的好奇。

    其实,牦牛作为高原的运输工具,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西藏阿里的象雄遗址处就曾发现牦牛驮鞍的残片。

    2000多年来,牦牛驮着牧人的家,四处游牧,甚至在古代战争中,牦牛还曾成为过勇士们的坐骑。

    甚至,牦牛这一形象还进入了藏族的创世纪传说。在藏区广泛流传的《斯巴宰牛歌》中唱道,“牦牛的头颅变成了高山,牦牛的皮张变成了大地,牦牛的尾巴变成了江河”,“斯巴”是宇宙或宇宙大神的意思。

    就这样,在大胆、夸张的想象中,牦牛俨然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

    在高原历史的遥远源头,牦牛的形象是与藏族人民重合在一起的,被誉为“高原之舟”、“高原之宝”、“高原之魂”。在高原人民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牦牛的身影,处处都离不开牦牛。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藏语中被称为“哲曲”,意为“母牦牛河”,曾有人把长江水形象地比喻为牦牛奶。

    现今山南地区的雅砻河谷被认为是藏族的发祥地,藏族最早的先民部落被称为“六牦牛部”。在至今的藏族宫殿——雍布拉康的壁画上,还画着牦牛的图案。

    对藏族同胞而言,牦牛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牦牛被藏族人民称之为“宝贝”,是因为它浑身都是宝,而每一宝都又无私地赐予了人类,可以说是,从出生到死,贡献了**。

    从外形上来看,牦牛的长相憨厚,秉性忠诚,情怀悲悯,力量坚韧,气魄勇悍,它以自己的生命去尽自己的使命,它的这种形象也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

    衣:牧民们穿的是牛皮牛毛。柔韧光滑的牛毛,与细羊毛合用,洗纺后可织成高级呢料和氆氇。牧民们则靠手工捻成毛线,织成美观的毛毯、披风,缝制过冬的帐房和存放粮食的口袋,防寒隔潮,坚牢耐用。雨雪天出牧披一件牦牛毛制成的风衣,滴水不浸,暖和舒适。

    牛皮经过加工,红紫交辉,琳琅满目,除了能做成藏家高靴,还能制作高级皮鞋,不仅光泽度好,而且富于弹性,抗压力和耐腐蚀性足以与任何皮革媲美,颇受城市顾客的欢迎。

    牦牛尾巴制成的“毛掸”拂尘力强,特别是白色的尾巴更为珍贵,是传统的出口物品之一。

    食:牦牛为人们提供肉、奶及其乳产品,酥油、奶酪等食品。酥油茶是高原特饮,它解渴、耐饿、助消化,成分只不过是酥油、砖茶、食盐和水,就着糌耙就足以支撑人的生命。

    牦牛肉含蛋白质高,鲜嫩美味,冬天食用尤为滋补。腿肉丰厚呈圆形,俗称“和尚头”;脊肉细腻精纯,是上等佳品。

    寒冬的夜晚,就着小火炉炖吃一碗牦牛肉,整宿都会暖烘烘的。如果把肉加工成营养肉干,不但清香可口,出门携带也方便,是行路人的理想食品。

    住:牧民们住的是牛毛帐篷,用的是牛毛绳具、牛皮口袋。草原上一顶顶黑色的帐篷质地坚硬,冬暖夏凉,支卸运输方便,它就是牧民用牦牛毛织成的。

    用牦牛绒做的黑色帐篷在阳光下,会收缩有孔,帐篷里面就会有阳光和温度,而雨雪天的时候又会膨胀,能挡住风雪。牦牛帐篷里的**,也都和牦牛有关。

    行·运·耕:牦牛是牧民驮货运物、乘骑的主要工具。牧民一年四季搬迁几次草场,靠它驮送**家产;在农区还要承担着拉犁、驮运青稞、运输肥料等重活;藏家盖房的木料、石头,盐粮交换,猎获的野味,都靠它运送。

    任道路怎么陡峭,活路怎么繁重,牦牛们总是昂举坚蹄,稳步自如,默默地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蹄印,让高原的生命线畅达无阻。

    曾有研究表明,牦牛的心肺功能很强,驮上一百多斤物资,还能一气爬上海拔6000米的高峰。那里空气稀薄,人是很难适应的,而它却很少为缺氧发愁,也不必为血压和心脉担忧。

    烧:高原上的主要燃料。说起牦牛粪,你千万不可以说成牦牛粪便,这在藏语里,这是两码事。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牦牛粪作为茫茫高原上的主要燃料,陪高原人民们度过了几千年的长夜和寒冬。

    当地人如果在马路或田野上看见光滑的牛粪时,会亲切地说一声:“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哟!”然后赶紧捡回家中。

    走进牧民的帐篷,到处都可以看到晾晒的牛粪和垒得整整齐齐的牛粪,有的堆成堆,有的码成墙,还有的贴成“花”。高原上气温低,牦牛以牧草为食,因而干牛粪燃烧起来如木柴一样没有异味,易燃耐久。

    在藏族与牦牛相处的几千年中,牦牛不但是一种物质现象、生产生活方式,而且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牦牛文化。

    牦牛文化,就是指在牦牛背上驮载的文化。当佛教进入西藏,再度兴盛,在众多的岩画以及寺庙的壁画、唐卡和法器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牦牛的形象。

    在西藏许多**的寺庙圣地,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萨迦寺、哲蚌寺、古格王朝遗址、东嘎皮羊遗址等,那些千年遗存的壁画当中,都绘有牦牛的图案。

    其中,布达拉宫的一幅壁画,讲的就是在莲华生大师的开启下,人们从猎获的野牦牛嘴唇的咸味,发现了北方高地的盐湖,此后人们就到那里驮盐了。

    在西藏高原的牧区乡村,到处都有挂在门楹上的牦牛头、绘在墙壁上的牦牛画、刻在山野上的牦牛图,这些都有镇魔避邪的作用。

    在以文学方式赞颂牦牛的作品中,以珠峰脚下的绒布寺每年萨嘎达瓦节期间举办的牦牛放生仪式上的说唱最为经典。

    说唱词是由十五世纪绒布寺上师扎珠阿旺单增罗布首创的,流传了几百年。这个仪式先要调集四十多头牦牛,再从中选取七头毛色不同的牦牛,赞颂主持人先在牦牛腰椎上面用线缝上不同色质和写有不同经文内容的经幡。

    之后,由赞颂主持人一边唱着《牦牛赞》,一边在牦牛身上用朱砂画画,并在牦牛角头、角腰、角尖、额头、眼部、耳部、鼻梁等部位涂抹酥油。**,给牦牛喂食糌粑、青稞酒等,在“咯咯嗦嗦”声中,圆满结束《牦牛赞》的唱诵。

    牦牛对牧人的恩惠如此之多,而人们对于牦牛亦非单纯地索取。准确地说,牦牛的驯化的过程也是人与牦牛相互依赖、共处共荣的过程。

    据当地人介绍说,母牛生产时会由人来接生和养护,这样可以提高牛犊的成活率;幼犊在牧民的饲养下长大的同时,对人会产生依赖性,使其原本凶猛的性情也变得越来越温顺,尤其对主人更是驯服有加。

    牧人对牦牛的疼爱更是无法言说,在最冷的天气里,牧民们哪怕自己挨冻也要给病弱的牦牛盖上一块裘毯,扶着牦牛角喃喃唠叨几句,跟家庭成员一样一样的。

    牦牛之于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就像有位藏族学者曾写道的这样,“对于高原人类而言,牦牛是**的祖先,是祖父母,是兄弟姐妹,是子女,是朋友伙伴,是邻家亲戚朋友……”

    深耕西藏旅游,深度体验西藏这个神秘、独特、壮美的心灵栖息地。

    来源:https://www.sohu.com/a/125550098_485425

    源自网络,仅供阅读使用。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版权所有丁青县甲木堂特色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2018 备案号:藏ICP备2021000291号-1藏公网安备 54212502000002号